本書是記錄家父,謝發輝,一生的風水史。
家父師承「形勢派風水學」,出師時得堂號「三理」。從「三理堂」到「三理道觀」,是家父一生志於道、行於道、終於道的選擇。
本書第一章請父親以第一人稱的角色,寫下自己「今生經歷」。在「風水經歷」中,請家父談談今生所做印象深刻的案例。我發現確實得到風水效力的家庭,見證奇蹟後,低調努力,平平順順,沒什麼高潮起伏好寫。沒得到風水效力的家庭,太罕見,難以舉例。
在家父心中記憶深刻的通常都是年輕時、落魄時得到風水效力、甚至得到龍神親身相助,然後飛黃騰達,換了高度就換了腦袋,忘了自己的曾經,數年後就莫名其妙、不知不覺的自敗風水。家父常嘆:「台灣真是風水寶地,舉目可見盡是真龍福穴,只可惜部分台灣人的天性「奸巧」,祖宗得到天地能量,仍會自己敗去」。這也應驗祖師爺留下的書,首頁便是「風水有驗、人心不古」。
在「風水足跡」中,請家父就其一生親身走遍的台灣風水龍脈挑選一些來介紹。[1]家父擇定以台三線上的東勢、苗栗為主,一方面台三線是沿著山邊建造,一路上見到「龍」的機率很高,這也是家父當初棄台北選擇以台三線的「東勢(山城)」為安身立命之地的原因,就是為了親近這些「龍」。書裡介紹的「龍」,家父如數家珍,有些我們天天見面,有些至少每一到兩個月會驅車去參訪「牠」,就如同拜訪老友一樣。家父身為一個「形勢派風水師」,一生志願與「龍」同居山林,很浪漫的想做個「靠在山邊的人」,這或許可以稍稍理解風水傳說中當年賴布衣棄官職,走向山林的豪氣。
另一方面台三線上多是客家族群。清末民初客家族群較晚進入台灣社會,平原中好的地點(交通要道、水口匯流處、水足田渥之地)早已被閩南人為主的平地人所佔,只能被迫往平地與山林交接的地方落地生根。那個年代,前有閩客械鬥,後有山胞出草,而山坡地植栽不易,謀生困難,造成早期客家人的血汗奮鬥史,也讓客家人的血液中始終流者硬頸、牛肩、團結的風骨。也因為長年飄泊想安頓祖先與期望後世出人頭地的心願,讓風水學與客家人有著深厚的關係。一個甲子過去了,現在客家人的後代已在社會上各角落有自己的一片天,但別忘了自己的根才好。
因為本章節是第一人稱記錄,故除文字語句調整外,原則上保留家父筆下風格(客家話的國語),我想認識家父的人會覺得彷彿就在現場聽我父親話一樣。若是我補充的會加註(東山居士),以示區別。
在此特別感謝苗栗聯合大學劉煥雲教授兄弟協助尋訪與校稿,劉家兄弟與家父同鄉,劉謝父執輩更比兄弟還親。對於家父所談往事有很深的印象,甚至曾參與其中,對於這部份的資料求真費心費力,特再度感謝。
「附錄」是家父當初出師時,手抄於祖師爺的部分書訣。「房份斷」,屢屢有驗,實為神奇。「貧富貴賤斷」是論龍格的心法。「無極子」是何許人也?目前較為眾人所知的是當初三元派(元運派)名家蔣大鴻自述其風水學傳於「無極子」,本門派《無極子心法》專談山形穴勢,疑與三元說的「無極子」不同人,但觀內容與一篇《劉國師(伯溫)龍穴砂水歌》相似度極高,疑為出處,雖無法考證其來歷,但內容實為形勢派風水學之菁華,可供參考。[2]
第二章、「淺談風水史」。
本章節嘗試討論「形勢派風水學」關於學理的部份。常有人詢問風水學浩瀚無涯,深不可測,充滿神祕色彩,始終不得門而入,一入錯門就墜入五里霧中,難以撥雲見日。趁劉煥雲教授囑託我整理一些基本風水學概念,便以《四庫全書》為綱要,談談風水史上一些重要人物與風水學上的幾個重要學派,希望能做一些提綱挈領的引導。
須再三強調,筆者承襲家父的「形勢派風水學」,雖試圖謹守著以《四庫全書》的觀點談風水學的歷史與學說,但失真難免,遺漏更多,還望各方前輩能不吝指教,那是筆者之福。更要說明的是,就如葉九升前賢所言,風水學那有秘訣,一切都是天地至理,只看人是否正心誠意罷了。
第三章、「真龍現形」。
本章節試圖以最新空中攝影科技補足傳統形式派風水學「走山」的不足。家父一生走山,看風水,觀盡老天賜與人民的至寶,也就是風水學中的「龍」。但「真龍」太大,大到怎樣筆墨形容都難以讓一般人能理解,這在自古以來的形勢派風水師都遇到相同的問題,古書中畫的那些地形圖、龍形圖,歷代先賢眼裡的「龍」,真實存在嗎?說的人眼睛發光、口沫橫飛,聽的人頭皮發麻、眼花耳聾,難以感受。
這與一般人習慣只看眼前,只看地上,抬頭只看日月星辰,卻難以看到就在我們身邊,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大地龍神有關。也造成後代形勢派風水師在「喝形取象」上缺少一個可受公評的平台,你說象鼻子,我說豬尾巴,你說鳳凰,我只看到田埂,沒抓包的。今筆者以空中攝影的方式,取先賢在台灣各地留下的形勢派風水學的痕跡為例,更包括古代國家公權力的山川村路「命名」,除辯證「喝形取象」是有一些規矩可以依循,也驗證風水學的真實應用。
就我們的經驗想要體悟天地至寶「真龍」的存在,光獲得真實的風水學知識絕對不夠,古人說:「看書三年、走山十年」,正說明實際「走山」的重要性,空中攝影技術可以部分彌補現代人無法「走山」的困難度(想當年父親可以兩顆饅頭、一個水壺,在山中過夜,現代人恐怕難以想像)。但古人沒說的秘訣是「不入道、不見龍」,若沒有走入中國道家的系統,沒讓自己身心融於天地之中、浸潤於道家的世界中,對於「心領神會」、「會心一笑」,總差那麼一點點。
第四章、「欽天監風水學導讀」
風水傳說中一直有個隱晦的問題,歷代君王對於風水學的態度如何?到底有沒有「王之風水學」?皇宮、陵寢到底是如何選擇的?風水傳說中的「國師」是否真有其人?為何收錄了所有風水學說的《四庫全書》卻沒有收錄「風水學形勢說」?但事實上應屬於國家公權力的台灣山川村路命名卻有這麼多「喝形取象」的影子。
這些問題一直以來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,直到香港「心一堂」讓《欽天監地理醒世切要辨論》(2013年)的史料出土後,補充了清朝官方風水學的歷史空白,讓一切的謎團有個趨近於真實的解答。
筆者拿到這本書是在本書寫作後期,考量結果決定保留思想上的脈絡,讓《四庫全書》與《欽天監地理醒世切要辨論》做一對比,呈現清朝風水學的實況,值得讀者好好品味。
希望這本書的寫成,能讓一般人更理解天神地龍,進而尊重天地,謙虛自己,走向正道之路。就像崑崙仙宗 劉師尊所言:「能做個有益於國家、社會、家庭的人,天地正氣自然與你相應,你就是修道人。」勿因一時私利,恣意傷害人們賴以生存的天地,看看現在的環境災害,這現世報我們都要承受。
東山居士
2013年冬於三理道觀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