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是個寶島,氣候多樣,物產豐盛,各地有各地的特產,這些產出特產的地區,早期人民稱為「福地」。
這些「福地」能帶來地方上的繁榮,對於地方上人士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,或許這是「福地福人居」的一種解釋
畢竟能住在物產豐富的地方,同樣在種草莓,我種的就是比十公里外你種的又大又甜,經濟生活就會大大不同,那我就會被你稱讚「你真有福氣,能住在這樣的好福地」。
但「福地」與形勢派風水學上的「龍」、「穴」的觀念是不同的。形勢派風水學上的「龍」與「穴」,多與「山」有關係,所以俗稱「巒頭功夫」。
就我的想法,我們可以說盛產鯉魚、竹筍的地區叫做「鯉魚福地」、「竹筍福地」,但很難被叫做「鯉魚山」、「竹筍穴」(除非真能印證當地有這樣一座山、一個龍穴)
台中東勢靠大甲溪的岸邊,早期出產很多蟳蟹(聽說有金黃色的...),所以早期的人稱此地為「蟹江福地」。(臺灣早期漢學暨書法家劉曉邨在「南平里復興宮」提的字是「福地」,非「穴地」。顯見早期的知識份子對於風水學的基本觀念還是有的)
但後來為何有「東勢」是「螃蟹穴」的流言出現?已無法追查。就我個人淺薄的意見,這或許是個錯誤。
東勢早期生產蟳蟹,不是因為有一座螃蟹山,而是因為靠近大甲溪畔,所有的證據都留在東勢區相當有名的廟宇「南平里復興宮」的創廟沿革裡。
那東勢區的主龍神在哪?
就是東勢高工的舊址,「龍形山」,當地耆老喝之「蟒蛇出洞」。
這部份已經寫入我的年底新書「形勢派風水學之理論與驗證-真龍現形」。
等書正事出版後,我會在做進一步的討論。
東勢復興宮太子爺廟位處蟹江福地
台中市東勢區「南平里復興宮」原名「南片莊太子爺廟」,淵源於二百多年前、清乾隆年間,廟址素有「蟹江福地」的號稱,居民虔誠膜拜,也是東勢區每年元宵「新丁粄賽」的舉辦廟宇之一。
東勢區南平里早年稱為「南片莊」,意在「匠寮莊」(今中寧里)南邊的一個村莊,為東勢區最早開發的三大聚落之一。客家先民從中國大陸遷居來臺,陸續定居在東勢區南平里(舊稱東勢角南片),當時為一片荒山野地,人跡罕至,客家先民以胼胝之勞,披荊斬棘,拓地建立家園。先民墾拓期間,常遭土匪、暴民搶劫,復加當時漢人與原住民失和,山上的原住民經常藉故「出草」,先民為平亂安民,驅邪避就,而恭請太子元帥(李靖天王之三子哪吒)神靈奉祀,並安置於南片莊頭以保佑庄民。
日據時代大正十四年前後(西元一九二五年),南片莊太子爺廟舊廟址連年遭受大甲溪洪水侵襲,沖毀了廟埕,當時漢學家陳光淮等眾議籌資遷建,並獲得地方仕紳朱湖慷慨捐地;昭和三年(西元一九二八年)南片莊太子爺廟遷建於現址完成,同年冬季安座後改稱為「復興宮」至今。
南平里復興宮太子爺廟主祀太子元帥,配祀三恩主公、媽祖婆等神祇;廟址素有「蟹江福地」的號稱,東勢客庄聚落早年因位於初期移民入墾的今臺中市豐原區(葫蘆墩)、石岡區等村落的東方,因而舊名為「東勢角」,東勢當地客庄居民稱為「寮下」,文人墨客則稱之為「蟹江」,意指往昔大甲溪多蟳蟹的雅稱。
東勢區耆老說,相傳大甲溪東岸的生態環境豐富,乾地中有湧泉,南片莊太子爺廟前崁下入夜後,時常有金色的螃蟹活動,勘輿人士(早年稱為地理仙)指稱「蟹穴」,因而南平里復興宮太子爺廟址區域有「蟹江福地」的地理稱號。廟內掛有臺灣漢學暨書法家劉曉邨敬贈「蟹江福地」的匾額,並寫一對聯:「蟹現甲溪想鍾靈毓秀持開福地,江臨東閣際祖國光復重迓雲車」。
臺灣光復初期,義胞來臺曾暫住復興宮太子爺廟中,因此在復興宮內可見「堅定反共志節,奮勵自強精神」的標語。復興宮太子爺廟是東勢區南平里的角頭廟,每逢農曆初一、十五,復興宮太子爺廟至今仍沿襲早年食福(吃福)的習俗,就是當月輪值的庄里家戶居民,會準備菜飯、水果等至角頭廟與鄉親們共同分享食福。
留言列表